網(wǎng)上有很多關于南充鼎刷pos機,74年間南充街道生活掠影—漸變的大躍進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南充鼎刷pos機的問題,今天pos機之家(www.mxllmx.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1、南充鼎刷pos機
南充鼎刷pos機
南充老照片
1969-74年間南充街道居民生活掠影
——普通民眾生活方式的大躍進
一、大聯(lián)合回家
1968秋四川武斗已經(jīng)結束,在成都隨父母躲了一年半的武斗后,返回了四川南充,當時本人六歲。因父親單位房子不夠我個人就住在了我保姆家里大約三年多的時間。
南充古稱順慶、設府,有栽桑麻養(yǎng)蠶紡織傳統(tǒng),屬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文革前因朱德、鄧小平、羅瑞卿均為大老總且皆為南充人氏,家鄉(xiāng)人民自號三總故鄉(xiāng)。
那年回到南充后,因為白天中午和晚飯在家里吃,晚上參與完家務后方才回到保姆家里,家里兩間房屋至少大小燈泡四盞,加上過道煮飯還有掛燈,這樣回到保姆家里夜晚的反差就極其強烈,印象深刻。
當時,保姆家格局是一通道連三房,臨街的第一房間有閣樓,我就和大我六歲小姐姐住閣樓。
剛回南充時,保姆家所在街道還是屬于老城主街,但除大街的路燈和斜對面專區(qū)醫(yī)院大門有光亮大燈外,整條街的居民統(tǒng)統(tǒng)沒有電燈,直到次年1969年的冬天,居委會統(tǒng)一安排并收了一定的費用統(tǒng)一為整條大街的居民戶一一安裝上了電燈,通電的這一晚上,整條大街的居民戶像集體過大節(jié)一樣,互相串門并鬧到很晚,興奮的記憶至今仍留心間!
對了,通電后,保姆家三間大房加一貫通長廊,就安裝了兩盞燈,其中一盞燈掛在一個三墻交界位置,光亮雖微弱了些,但從此延續(xù)了多年的油燈時代終于謝幕,電光時代終于閃亮登場!!
注一,那時鄰里間非常密切,除夜晚外白天大家都不關門,夏天更是夜不閉戶,臨街的門和窗都是早晚可上下的活動門板;
注二,大約十點左右各家閉戶睡覺,居委會管理的治安聯(lián)防小組開始值更定時敲邦并呼“小心火燭”“防火防盜,來客要報”。。。
南充老照片
二、灶火
通電之前,居民都用燈芯草油燈,油燈按一間房一盞配置,此外整個家還有一盞有玻璃外罩的油燈,汽燈很少見,隔三四家的一駕駛員家里好像是有汽燈。
保姆家與其他居民家里一樣,有一個能來大火、猛火的帶風箱的主灶,主灶一邊是可燒柴禾用風箱的大灶,這個灶主要用來炒菜、箜(kong)飯,另一邊就是用燒過的煤核俗稱二炭的主灶,主灶為慢火主要是燒水、煮稀飯之用。這個主灶結構很講究,過大節(jié)時還不能熄火,如過夜不熄火則用完火時都得用混有煤矸石的濕煤粉覆蓋——這是個技術活并與主灶內(nèi)外設計有大關系。
而每天早上起來做早飯的一件事就是生火,這就涉及到361網(wǎng)友提到的其中一個問題,如何打火或取火!!
當時保姆家里子女五個,除伯父在我父親單位食堂工作有大約40元工資收入外,保姆——我叫她任媽只有替人漿洗有零星收入,家里開支非常節(jié)儉,兩分錢的火柴(當時大人都叫洋火)使用都很精貴,除了任伯有一盒吃煙的火柴外,另有一盒火柴就放在主灶小格子里面——這盒火柴就供全家的生活點燈之用,平常都用油布包裹起來,年長日久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火柴生潮失效或用完后未及時采買情況。
每天早上做飯都需生火,除用火柴點火外,好多時候保姆家里取火用的是一套用袋子裝起來的打火工具,正是慕士塔格網(wǎng)友提到三件套——打火石、類似艾絨條用草紙裹制的引火條和火鐮子,用慕士塔格網(wǎng)友所說那樣方法取火。
曾有幾次,不知何原因,保姆家里的二哥就用了鉆木取火方法取火,鉆木取火用的木頭、棍子都是專用的,中間墊草紙和干刨花。那次在長板凳上,費力鉆木取火印象甚深!
注三,用煤量有定額,晚上主灶不熄火就要耗煤,故通常燒完水就滅火;那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蜂窩煤主要用戶是國有機關、事業(yè)單位的雙職工家庭才有條件消費,大部分家庭還得自己買煤來制作煤球。
注四,直到1970初大姐才從醫(yī)專畢業(yè)工作,二姐經(jīng)居委會嚴格政審也于同年初保送七機部達縣保密工廠——居民們稱之為“倍密”工廠(據(jù)說是后來人們熟知的中國蠶式導彈總裝廠);
同年街坊有人家選送北京衛(wèi)戍部隊,二姐與送衛(wèi)戍部隊的人都戴大紅花,敲鑼打鼓歡送,很是光彩!
南充老照片
三、日常生活之浮光掠影
1、紅苕半年糧
那時,由于日常生活的油水不夠,家里每個人的食量都很大,大多時候靠大食量提高飽感,吃飯都用比現(xiàn)在大很多的海碗吃飯。配量不夠各家都得添補大量雜糧補充;川北數(shù)百年來都號稱紅苕大國,從秋季開始各家?guī)缀醵家砑哟罅考t苕以解決完全吃飽的問題,沒有那一頓飯是吃純粹主糧。與其他大多數(shù)居民一樣我保姆家里有一個很大的地下洞庫,主要用來做秋冬春季紅苕及一些少量的像廣柑之類的儲放,幾乎每兩天要吃“一寸”紅苕??傊?,那時居民餓飯的情況已經(jīng)完全沒有了。
注五,“一寸”紅苕是指當時紅苕買賣的度量單位,相當于十斤重量,“一寸”紅苕大約幾毛錢。
注六,除配額糧食外,外購的雜糧許多需要加工,如胡麻豌豆紅苕磨粉都由家里石磨自行磨制,外購的新米、小麥都呆殼的自行設法加工,其它豆制品系列、腌鹵等等皆然,皆為自制。
2、衣與鞋
記得在73年以前保姆家里的兒女每人除有一件白襯衣是外面縫紉機給錢打制的外,其他的衣服幾乎全部都是任媽買白布用染料膏子或有色樹葉、花蕾來自染,然后再手工縫制。再后來大姐二姐工作后買了縫紉機情況就變了。
洗衣服時,除襯衣這些上學堂的外衣要用肥皂(任媽口中喊洋堿)外,其他衣服都用皂角熬水浸洗,然后拿到嘉陵江邊配以棒槌漂洗。
家里子女夏天每人只有一雙雙塑料涼鞋(川話讀hai)——在外面讀書時穿,回家都打光腳或穿木屐——我們叫做踏板鞋,如果不是天氣很冷了,踏板鞋會穿很久時間的。
冬天來時,大多穿解放鞋打主力了——還只有一雙,家里雨鞋混穿,就是說誰出門誰穿誰穿,雨鞋用谷草之類墊底。腳上襪子非常古老都是用自紡或當?shù)刈鞣坏穆椴际止ぷ灾?,天太冷時就只好穿上俗稱媬雞婆的棉鞋,因那時道路都是土路,泥濘狀態(tài)很長,穿上老式布底鞋最煩走泥濘路,要不了多久鞋子會濕透并帶很多泥漿回家,秋冬季最煩的就是綿連雨水與泥濘的路,還有那濕透了的布鞋與布襪,這點記憶猶新!!!
注七,外面機打的衣服和襯衣要給錢,都是上學堂或婚喪嫁娶走人戶時才穿,回家即換;
注八,家里自做的褲子是傳統(tǒng)樣式與西褲最大的不同是根本沒有考慮皮帶,俗稱大掃蕩,用繩子做腰帶,這南北方一樣;
南充老照片
3、生活用水
大約在74年以前,保姆家日常用水全部取自所住大街兩頭的水井,由于老街道人口多,常有排隊打水又或者下大雨致使井水渾濁,往往此時都得到更遠的江邊取水,然后通過明礬鎮(zhèn)水再飲用。保姆家那時喝開水還沒形成習慣,家里就兩個小的暖水瓶,平時除了吃藥和我要喝開水外,好多時候直接喝水缸水,夏天尤甚!由于飲食生冷因素較多,小孩每年要打兩次蛔蟲?,F(xiàn)在想來那時平均壽命50幾歲實在是與飲水因素有重大關聯(lián)。
為了隨時測試所取之水安全可用,大水缸里常常要養(yǎng)幾條魚既作飲水衛(wèi)士,又可在來客時熬魚湯做面待客!
期間街道有大院安裝了自來水——大家都叫機器水,2分錢一挑(兩桶)也可以排隊打水,但由于機器水要收錢同時這個水煮的稀飯不好吃,所以普通居民更愿意用井水煮飯,井水水煮稀飯有一種自然的香甜味!!
居民家里開水不夠也可在街上老茶館打水,茶館里的老虎灶大部分開水外賣,八磅水瓶兩分錢、六磅(四磅?)的一分錢,保姆家里那是絕對自己燒開水。
4、經(jīng)濟購買力片斷回憶(網(wǎng)友指正補充)
★讀小學每學期收費約為五毛,初中一塊五;
★小病看校醫(yī),不給錢,家里沒正式工作的其他居民來說就只有去民間中醫(yī)店就醫(yī),通常就花幾毛錢,到了去大醫(yī)院時就已經(jīng)屬于重病癥狀了,這時花錢情況未知;
但從我個人情況看,由于我從小貪吃引發(fā)的高燒、急性胃炎、感冒并發(fā)癥,每年常去專區(qū)醫(yī)院至少住院兩三次以上,定時七;天多一點出院辦手續(xù),每次我二哥繳費大都是十元錢左右;
★大米每斤0、142元,菜油與豬肉0、74元,油炸面糕4分,豬肉米粉(早上快餐)8分,羊肉米粉一毛,籃球3、0元,解放鞋3-3、5元(?),饅頭、稀飯分別為2分,甜糕4分。。。。。。
★居委會主辦的互助會(大約73年以后才成立)最低繳費額五元,以后可零星添補,如家里有重大事件或變故即可享互助會申請中短期借款;
★加工一方粹石二毛;
★春季抗流感、統(tǒng)一打老鼠、夏季抗高溫發(fā)消暑中藥飲料等等,均由居委會統(tǒng)一免費發(fā)藥安排;
★大節(jié)周邊環(huán)境衛(wèi)生,統(tǒng)由街道安排自治
南充老照片
注九,阿堵排泄之類,家里不用說都是馬桶,早上六點半定時清收;當時際,公廁甚少甚遠,緊急時無人處方便者甚多;
其時,紙張稀缺貴重,處理方便,常常先用預制的光滑竹片或臨時取得的樹枝條先行處理,最后才用廢舊報紙之類了事。。
。
截止1973年以前,就保姆家而言,除了任伯有一塊手表、72年大姐買的晶體管中波收音機、一個鬧鐘以及剛裝上的電燈等大件屬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產(chǎn)物外,其它許多的生活物品都還停留在幾千年前。包括每年做臘肉用的硝鹽都是自造,狗皮靠自消、刀自打、紐扣用線自作、麻繩靠古老墜子等工具自紡、麻衣更是自紡、布鞋手工制作,更不要說從常用的飲食調(diào)料到幾乎所有的雜糧加工,總之凡是可以自己制作物件統(tǒng)統(tǒng)自作。
可以說,包括保姆一家在內(nèi)的大多數(shù)南充居民的生活方式是極其奇妙的,一方面濃烈的來至幾千年傳承下來的中國傳統(tǒng)生活方式與技巧俯拾皆是;另一方面,中國革命的政治成果讓他們可以無憂無慮在 恬淡時光中等待社會進步成果的逐漸到來并充實、浸漫并最終提高;
而每一次社會進步的成果顯現(xiàn)與到來雖然緩慢,但卻是那么實用實在,總是那樣與他們有著切身關聯(lián)并帶來史無前例的喜悅,那是明明白白的跨時代的進步,幾乎是從整個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方式諸方面向社會主義社會初期階段的大躍進!!
受鼎盛361網(wǎng)友感染,原只想說我在保姆家看的用火打火見聞,不想下筆千言離題已遠,情之所至只好順此漫游,謹此也將此花了些精力的短文同時獻給我在天上的慈祥保姆--任伯與任媽!!
熱烈歡迎 2015年12月29日星期二于成都
| 鼎 | 盛 | 論 | 壇 |
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作品請關注鼎盛論壇微信公眾號:top81bbs
長按下方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和掃掃二維碼也可關注鼎盛論壇
以上就是關于南充鼎刷pos機,74年間南充街道生活掠影—漸變的大躍進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xù)為大家整理關于南充鼎刷pos機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